《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基于医学影像技术的3D打印临床应用与突破

 
来源:实用医学影像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0 引言 Introduction

3D打印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区别于传统工业制造的减材特性,又称为“增材制造”。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具有“三高一快”的特点,即个性化程度高、模型精度高、材料利用率高和成型速度快,尤其适合制造结构复杂的零件。3D打印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根据生物相容性由低到高又分为4个层次:3D打印医疗模型、个体化辅助导板、内植物、生物3D打印。在这4种3D打印应用类型中,层次越高难度越大,但愈有临床价值,尤其是以骨科和口腔科应用居多。在骨科内植物实际应用中,2019年NEXXT MATRIXX独立颈椎椎体间融合系统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内的人工髋关节、金属3D打印人工椎体、颈椎融合体和骨盆缺损匹配假体等打印产品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自从2015年3D人工髋关节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后,3D打印内植物正式投入产业化和商业化。在生物打印方面,2014年国内首个生物打印产品人工硬脑膜开始应用,产品名又称为“睿膜”,被称作最贴近人体硬脑膜特性的生物打印产品。

目前3D打印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结合,主要是基于CT和MRI影像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3D打印,目前最简单可供建模的数据即为CT采集的骨性结构数据,能基本实现精准医疗的过程,涉及阶段从病理结构的实体化、临床诊断分型、治疗方案规划、术前患者宣教、医疗器械定制、术中方案调节到治疗疗效的准确预测,逐渐成为临床重要的辅助工具。随着图像采集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除了CT和MRI外,其他成像方式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比如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也被用作3D打印所需要的原始数据源。而其他基于影像原理的相关科室,如放疗科和核医学科室,则不同于CT、MRI的成像方式,多是利用3D打印技术的高效和低成本优势制作体模,与放疗科或核医学科联合应用,辅助其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是指为了确信图像或者服务质量能满足质量要求而进行的一切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活动。文章分析基于不同原理的影像技术在医学3D打印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局限性及挑战进行阐述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以主题词“3D printed,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Additive Manufacturing,Ultrasonography,Ultrasound,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T,Computed Tomography,PET/CT,SPECT/CT,Radiotherapy,Digital Subtraction,DSA,3D 打印,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放疗,核医学”,使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NKI、Sinomed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自2016年近5年相关文献,检索文献来自Web of Science、PubMed、CNKI、SinoMed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文献类型包括论著、综述、病例报告、会议论文等。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方向与主题词高度相关,并符合检索时间范围;②同研究领域内较权威杂志文献;③后期已纳入文献的引用文献;④论点之间关联度高的文献。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此文主题的文献;②观点陈旧文献;③内容无法查看的文献。

1.3 文献质量评估按照上述文献筛选标准,最终纳入61篇文献,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其中基于X射线原理的相关文献31篇,非电离辐射相关的文献16篇,分子放射性核素成像相关文献2篇,讨论与总结相关文献12篇。

图1|基于医学影像技术的3D打印应用研究文献检索流程图

2 结果 Results

3D打印是以数字文件为基础,采用金属、塑料等黏合材料经过逐层堆积的方式构建实体的技术。医学3D打印的常规流程是:①选择合适成像手段获取扫描数据;②对图像进行分割等后处理;③将图像格式转换为标准镶嵌语言(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④选用合适的打印机成型。为保证医学3D打印产品的质量,应结合不同组织及应用目的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和参数,目前基于影像技术的医学3D打印已有许多临床应用研究,多在解剖模型和个体化模板的分类中,见表1。

表1 |3D打印临床应用临床科室 临床应用骨科 个性化手术导板、矫形器、椎弓根置钉导向器、个性化脊柱侧弯矫形支具、个体化终板匹配颈椎间融合器、膝部专用夹具、个性化肋骨假体、骨钉、髓内钉、3D打印人工椎体、膝关节系统、骨盆缺损匹配假体等口腔科 口腔颌面部模型、下颌骨截骨导板、耳郭模具、一体式全颞下颌关节假体、钛金属多根牙种植体等泌尿外科 结石肾模型、输尿管软镜训练模型、生殖道畸形模型等心脏外科 心脏模型、主动脉弓模型、冠状动脉模型、先心病胎儿模型、血管外支架等胸外科 肺结节模型、气管模型、人工气管支架等神经科 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等肝胆外科 结石肝胆管模型、肝脏模型等肿瘤外科 骨肿瘤中个体化骨导板、原发性肝癌病变模型、下颌骨肿瘤的改良导板、舌癌术中口腔支架、动脉瘤模型、乳腺癌术中定位器、乳腺癌保乳术的乳腺缺损填充物等

2.1 基于X射线成像在医学3D打印的应用研究

2.1.1 CT 在各种成像方式中,CT是获取骨影像数据的首选方式,常用于涉及骨骼系统的外科分支,如口腔颌面外科、骨科和整形外科。3D打印采集CT数据时,为保证图像质量,一般选用螺距小的多排螺旋CT,扫描间距≤1 mm,像素大小为0.1-0.5 mm,像素矩阵为512×512[1]。三维成像采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3D打印医学应用的发展,现除了常规CT扫描能作为3D打印模型的数据源之外,特殊CT扫描也可以作为数据源进行3D打印。比如薄层CT扫描、低剂量CT扫描以及CT血管造影等[2-4],其中低剂量锥束CT技术的费用和辐射剂量相对较低,因此在骨科也越来越受欢迎[5]。现有产品的临床应用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概括。

首先,构建实体CT数据模型。3D打印技术依据CT数据的实体模型清晰地还原了原始损伤状态,在术前规划和术中解剖参考使用,更加精细地显示疾病病理和解剖位置,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立体直观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外科医生对疾病解剖结构的熟悉程度,提高医学教学的成效,成为临床医生向患者宣教的有效工具以及新的法医证据显示形式[6-8]。学者IZATT等[9]基于CT数据制作26例复杂脊椎病变的患者模型,发现大约65%的病例中生物模型的解剖细节比影像学更清晰可见,其中89%的病例手术时间减少,平均每个病例减少了63 min的手术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手术效率及准确性,减少医疗费用及手术创伤风险,而且可以实现数字化存储。

其次,基于CT数据设计手术导板。骨科3D打印手术导板用途广泛,尤其适用于脊柱螺钉置入、骨性结构畸形截骨矫形及其他需要精确定位的骨科手术或操作,可以辅助手术精准定位、定向、定深、定角等情况,避免了因误差引起的治疗效果不佳,而3D打印模型基于患者自身CT数据所创建,具有高度贴合患者解剖结构的特性,为医生进行定制化手术提供有效方法[1]。严斌等[10]获取CT数据后制作3D打印个体化导板,制定更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辅助腰椎椎弓根对应的螺钉置入,最终患者置入率是100%,相比之前提高了螺钉置入成功率,提升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术后风险,值得推广于临床。

另外,内植物的构建。复杂的骨缺损或者颌面部缺损时,会导致结构变化或者功能退变丧失,利用CT和3D打印进行个性化匹配设计,可以精准吻合缺损处,使得接触界面紧密及初期稳定性良好,且内植物具有微孔结构,可促进正常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降低术后风险的发生。全球首例3D打印人工椎体及术后X射线片表现如图2所示[11]。石磊等[12]选取15例脊柱肿瘤患者,对其采用手术方式行椎体切除后,进行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结果表明,术后使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能提供更合适的界面匹配以及良好的远期稳定性,可以满足脊柱重建的需要。

最后,骨科3D生物打印。生物打印是3D打印技术与组织工程相结合,基于影像手段采集目标物体的结构图像,通过后处理和计算机建模,利用特殊的生物材料和机器打印活性器官的一项技术。目前3D打印骨骼、骨组织支架以及种植牙在临床已有应用,但是当前技术不成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更多的仍处于基础研究中。刘燕等[13]采用仿生矿化法合成多孔的胶原基质支架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纳米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骨形成,是具备临床应用前景的骨再生支架材料。

图2|全球首例3D打印人工椎体及术后X射线片表现[11]图注:图A为3D打印人工椎体;B为术后X射线片,显示人工椎体稳定位于C1-C3之间

在CT设备管理方面,CT机质量管理是通过体模来测试和验证,而传统体模制作成本较高且制作流程复杂,3D打印优于传统流程,有望代替传统方法。CT图像的质量管理是指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最高影像质量,充分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为目的所进行的设备引进、质量保证、质量开发和改进所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14]。JAHNKE等[15]打印出具有高精度解剖细节和辐射衰减特性的体模,这种体模可广泛应用于放射学诊疗,如CT扫描方案优化、设备测试、机器校准、质量保证、剂量学研究、工作人员培训和演示目的,使得CT图像有更多的可能性与灵活性。最新创建的体模是基于CT图像进行骨骼模型再现,其中包括患者的病理和生理结构,用以模拟脊柱手术,该体模既具有触觉特性又兼容X射线透视特性,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所携带信息[16]。

2.1.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对比剂显影特性,对患者不同时期采集的图像进行同位置相减,是血管数字成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作脑血管成像的“金标准”。颅内的血管解剖错综复杂,且毗邻重要神经,对临床医生来说,颅内空间结构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3D打印血管模型可以更全面直观地显示血管及其病变毗邻信息,不会因二维屏幕对信息释放有所限制,有助于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二级预防,近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3D打印模型对处理血管类疾病的重要性。

当前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所创建的3D打印产品主要发展在第一应用层次,即构建患者的血管模型。该模型整合了目标血管及其分支,用来辅助医生决定术式、术中参考以及供年轻医师进行手术模拟培训。目前的3D打印模型可以很好地还原血管结构,有研究对比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与模型精度,发现模型和源解剖图像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17]。陈光忠等[18]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成功打印脑动静脉畸形实体,用于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术前谈话及手术方案设计,提高了术前谈话效率及手术满意度,且术后并发症为零例。金国良等[19]以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为数据源,进行3D打印,模型清楚显示了动脉瘤尺寸外形以及其与周围血管情况,为颅内动脉瘤瘤夹选择和夹闭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型制作过程如图3所示[19]。随着真实动脉瘤形状的3D打印仿真模型的发展,神外各领域在传统的动脉瘤治疗的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需要明确的是,目前选择手术策略完全是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本身,特别是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而非3D打印仿真模型,但是仿真模型可以帮助选择更个性化的瘤夹类型,也可以对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治疗策略的准确性行反向验证[20]。

图3|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制作过程[19]图注:图A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造影像;B为3D重建血管影像;C为光敏树脂3D打印模型

2.1.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与3D打印结合应用有别于其他影像基础方式,主要是通过3D打印技术创建体模和辅助治疗模板后,应用于放射治疗的临床或者设备应用,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准度以及效率、改善剂量分布的均匀性,保护危险器官。在肿瘤放疗治疗中,3D打印模板辅助有效减少了因医生技术原因造成的插值误差,可以准确实现术前剂量分布规划。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简称粒子植入)是近距离肿瘤放疗中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对靶区植入高剂量射线粒子,其周围的组织提供低剂量的治疗,为确保手术前后计划剂量一致,粒子植入时需要借助影像引导和模板辅助从而实现粒子在靶区的高适形分布。3D打印的辅助模板个性化程度高,有助于实现粒子植入的高适形分布。辅助模板根据其针道是否平行分为3D打印非共面模板和3D打印共面模板,前者适用活动器官或不规则部位,后者适用于平行插植部位[21-22]。3D打印模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粒子植入的精准度,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放射粒子植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有学者将3D打印模板辅助组与传统组进行剂量学验证,表明模板辅助组术后主要的剂量指标均满足术前计划,相比传统治疗大幅提高了精度[23]。基于3D打印技术与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现状,已于2017年达成专家共识[24-25]。近年来,3D打印模板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现已分布在直肠癌、宫颈癌、头颈癌、肺癌等肿瘤治疗领域[26-29],提高了植入放射针的精度,使术前术后剂量学规划一致,改善了患者预后。有研究比较了2种模板差异,结果表明基于3D打印非共面模板的治疗方案明显优于3D打印共面模板,前者更有助于局部控制和减少复发,但就目前3D打印非共面模板的设计以及制作成本偏高,对大规模推广来说是一项挑战[29]。

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一般会使用放射或非放射方法的定位系统进行质量保证,每个质量保证过程都需要有自己的模型,并且彼此独立,每个系统的偏差不通用,因此为不同的定位系统开发和评估设计单个集成的质量保证体模是很有必要的[30]。KAMOMAE等[31]构建了相关系统,用于生成患者特定的3D打印体模,对放射治疗剂量进行预测定,并比较了实际体模和3D打印体模的形状、CT值和吸收剂量,实际体模和打印体模之间的形状差异小于1 mm,剂量差异不到2%,这些结果证明了3D打印体模在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中用于人工活体剂量测量的可行性。

2.2 基于非电离成像在医学3D打印的应用研究

2.2.1 MRI MRI是一种对人体软组织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器官各断面的解剖信息,此外,MRI能提供各种组织的功能信息,例如血流和分子信息特性。尽管目前的多数3D打印应用是建立在CT数据基础之上,但几乎在每个亚专科领域都有利用MRI数据创建模型,MRI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在3D打印数据采集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目前应用在不同领域包括心内科、乳腺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儿科等,经MRI打印出个体化模板或模型,作用在临床诊断评估、术前计划、患者宣教、功能代替、基础研究等方面[32-33]。在临床应用领域中,软组织中含有相对较多的水质子,因此MRI对其有较高的分辨率,其中MRI扫描序列中T1序列适合观察解剖结构,T2序列适合观察病理结构,同CT扫描一样,特殊MRI序列如MRI造影作为数据源打印出颅内动脉瘤模型是可行的[34]。基于MRI的3D打印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MRI数据的实体化。MRI尤其擅于显示神经、血管、韧带、肌肉等结构及其空间位置,将解剖或病理结构打印成触体,能直观反映出心血管及胎儿的空间关系,提高家属或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能力,深入了解这些影响,方便配合医生合理安排先心病产前计划及治疗方案[35]。MRI模型用于医学生教学时,比传统授课更能调动五官感知和好奇心,巩固其医疗知识,节省医疗资源,减轻老师负担[36]。另外,打印的透明局灶性肝脏模型显示清晰,如图4所示,能看到由于二维屏幕受限易忽略的小病灶[37],同时辅助常规影像检测,可以给临床疾病诊断及分期提供可靠参考[37]。

图4|3D打印肝脏的透明模型[37]图注:图中所示为带有颜色编码的解剖结构和局灶性病变

第二,个体化模板辅助功能。在乳腺肿瘤的术前成像中,MRI成像比钼靶或超声检查更有价值,但由于患者检查与手术姿势不同,术中难以准确标记到MRI图像中所观察到的肿瘤区域,为防少标或漏标肿瘤区域,有学者开发了3D打印乳腺癌定位器以及乳腺外科指南辅助定位肿瘤边缘,向医生准确提供了仰卧MRI的成像信息,精准了乳腺癌边缘定位,改善了患者预后[38-39]。LINDEGAARD等[27]基于3T MRI T2WI序列对阴道部位成像,将3D打印阴道模板用于宫颈癌治疗,结果表明,MRI清晰地显示了尿道、阴道、肛管和耻骨直肠肌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个体化模板辅助治疗提高了最佳剂量分布的可能性。

除了辅助诊疗外,3D打印在MRI设备应用方面,也可以构建各种体模以及机器组件。首先,打印MRI射频线圈,常见的3D打印聚合物的MRI频率范围为63-300 MHz,利用这些材料的频率特性进行3D打印,使用打印的线圈比传统线圈得到的图像信噪比要更高[40]。其次,利用3D打印可以创建体模,该体模能被抽取液体,进行真人注射模拟,并且在MRI质量管理活动中可以重复使用,进行MRI序列评估和制定MRI对比剂注射量的参考标准[41]。另外,STENROOS等[42]打印出了大鼠固定模具,此模具与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兼容,可以使大鼠在清醒状态下进行脑实验,减少实验误差。

2.2.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非电离辐射的另一种成像手段,主要是基于多普勒效应,利用人体内部组织对声波的反射或者散射造成的频率偏移现象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信息,多用于观察血流和心脏动态信息,是围产保健的一项重要项目,但就超声图像来说三维图像始终局限于二维屏幕显示,基于超声影像数据的三维虚拟导航和物理模型打破了这一局限性,使图像具有立体性和可触性。

超声检查自与3D打印结合以来,主要集中在心脏的医疗模型制作上,如先天性心脏病、左心耳和房间隔封堵术的解剖模型,有助于心脏手术的术前计划、模拟和患者宣教。MILLER等[43]打印出脊髓脊膜膨出的胎儿模型,将此作为术前演练模型,提高了手术成功率。NICOT等[44]创建了唇腭裂胎儿超声图像的三维打印模型,供术前规划,为唇腭裂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它也为父母提供了更好的产前信息。邱旭等[45]采集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超声影像数据,设计打印出心脏疾病的三维模型,并使用模型仿效房间隔缺损封堵的手术过程,辅助确定了最佳封堵方案,且短期随访结果良好。宋宏宁等[46]分别打印出房颤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心腔模型和心壁模型,在行左心耳封堵术前,利用模型进行手术模拟,最后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证明了三维模型对左心耳封堵治疗手段的有效性。这些研究证明了基于超声影像数据打印的3D模型对于房间隔缺损精度和左心耳封堵评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应用方面,LOKE等[47]利用3D打印制作法洛四联症的3种独立模型,分别来自于正常婴儿的心脏CT、修复法洛四联症成人患者的心脏MRI以及未修复的法洛四联症婴儿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并用此模型对18名医学生授课,与另外17名仅学习二维图像的医学生比较,结果发现3D模型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可见其发展优势,若解剖模型能广泛应用于教学,不仅能缓解医学解剖教学中尸体获取困难的情况,还可以解决其带来的伦理问题。

2.3 基于分子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医学3D打印的应用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是目前核医学主要代表技术,其中PET/CT和SPECT都是通过从患者体内发射γ射线成像,同时依赖于CT设备得到清晰的断层图像,通过计算机将患者体内功能代谢影像与解剖形态学影像进行同机融合的成像技术,通常经过一次检查就可以获得功能图像、CT图像及两者融合图像。3D打印技术与核医学学科结合点多在于体模,传统的体模制作耗时长成本高,而3D打印制作速度快、价格相对低,且3D打印机分辨率满足临床需求,3D打印体模可以测试和验证辐射剂量学,调整最适重建参数,为患者个性化治疗建立标准的定量成像。

核医学与其他成像方式不同,是从分子层面上显示的功能成像。有研究利用3D打印制作了一套患者病变肾脏模型,直接用于机器和患者特异性校准,确定核素依赖的SPECT/CT校准因子,以评估肾剂量定量成像的准确性,这对空间分辨率较低的SPECT来说有较大意义,且3D打印技术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和高分辨率,证明了在核医学临床应用中具有制造个性化拟人模型的潜力[48]。PET/CT类似于SPECT/CT,但PET/CT不使用准直器,分辨率及灵敏度明显高于SPECT/CT。由于物体对γ射线的衰减严重影响了PET的定量精度,所以成像时需要进行衰减校正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获得物体的线性衰减系数。有研究设计了可以对示踪剂摄取并扫描显示的3D打印体模,模拟了PET/CT扫描到放疗过程,结果模型剂量与预估剂量一致,证明了3D打印体模适用于调强同步补量技术在整个过程的可行性[49]。

3 讨论与总结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3.1 影像技术的不足3D打印常见影像数据源应用特点见表2。

表2 |3D打印技术的常见成像方式特点常见成像方式 优势 局限性CT 相对便宜;扫描简单快速;图像分辨率高;体素具有各向同性易于STL格式转换;尤其擅长显示骨性结构和钙化;可以定量分析不能任意方向成像;具有电离辐射危害,不适合儿童和孕妇人群;密度分辨率相对不高;骨性伪影影响周围软组织结构显示MRI 软组织分辨率高;无电离辐射伤害;无骨性伪影;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大血管中不需对比剂即有天然对比价格昂贵;对运动、金属伪影非常敏感;扫描时间长;对质子成分少的如骨、肺组织不清晰;定量分析较麻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图像分辨率高;动态显示血流不同时期;血管狭窄可以定位测量仅有血管及其分支显示,神经、骨骼等未包括在内;具有电离辐射危害;不能直接识别血管中斑块及钙化情况;属于有创检查超声 价格低廉;操作简单迅速;实时观察动态脏器,尤其是心脏、大血管及胆囊等;可重复扫描无创伤诊断依赖于操作者主观经验;不适合含气和骨骼成像;整体分辨率较低

CT最关键的特性是非侵入性高分辨率成像,且CT像素体的各向同性或近各向同特性最适合3D打印,故CT扫描是医学3D打印最常用成像方式,但其局限性是具有电离辐射危害,不适合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针对此局限性,扫描时可以采取设置低剂量参数减低患者辐射危害,但是原始图像质量降低且会影响图像后处理。迭代重建算法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图像重建算法,有别于传统滤过反投影算法,有研究证明在管电流小于80 mA时,迭代重建算法重建的图像质量较好,且当数据不全或低剂量图像时同样适用,使得减少剂量的同时不会影响3D打印产品质量[50-5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血管显示清晰,将基于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3D打印血管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创建的模型分辨率更高。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辐射量大及价格高,属于有创检查,而且不能显示颅骨和血管畸形的关系,不利于术中整体空间结构的把控。有研究采用新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融合技术,将颅骨和血管畸形结构融合在一起,虽然不能准确显示两者的空间关系,但有所改善,说明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3D打印模型较适用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52-53]。

在放疗科应用时,来自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数据不能直接上传在3D打印软件中,阻碍了两者联合发展。NOWAK等[54]创建了一个开源软件,该软件可以自动处理来自放射治疗规划系统的数据,将DICOM文件中包含的等高线序列数据转换保存为可打印的STL文件,继而可以上传到任何3D打印软件进行打印,简化了打印流程,进一步加深了两个学科的关系。

MRI检查无电离辐射伤害且密度分辨率高,用于多部位检查,但其在硬组织如骨骼和牙齿中应用仍具挑战。有研究利用梯度回波序列的“黑骨”MRI序列进行骨成像,有望成为代替CT骨成像的新型非电离方法,可以减少孕妇和儿童的电离辐射,但是该序列扫描时间较长,对无法一定时间内保持静止的患者有所限制[55]。另外,MRI对金属十分敏感,对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所限制,所以此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3D打印。有研究已证实兼容MRI扫描的双腔心脏起搏器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术后也可以安全进行MRI扫描,但成本高,当前医疗环境限制了其发展[56]。这些解决方法给MRI检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超声检查的整体分辨率低使得其与3D打印结合受限,但这一问题正逐渐被克服。最近有研究表明超分辨率重构技术可以使超声图像斑点噪声的均方差平均下降22%,在不改变硬件基础上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图像质量[57]。

如上所述,每一种成像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实际应用时根据应用领域不同选择合适成像方式,常规X射线片、CT适用于口腔、骨结构的完整性或者组织钙化的检出,而MRI则对韧带及半月板软组织显像等更有优势。因此可以通过采集多种图像源进行空间匹配融合,进行优势互补,生成更加复杂的3D打印模型。在心脏成像中,超声对于心脏瓣膜显示较准确,而CT对心脏腔室结构显示更有优势。GOSNELL等[58]对先天性大动脉转位校正患者用CT和超声图像融合成像进行3D打印,混合三维模型准确显示了畸形心脏的形态,心脏腔室和血管的大小与CT评估得到的大小一致。在肿瘤患者放疗手术中,基于CT-MRI融合图像比单纯CT组引导的术后剂量分布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是CT-MRI融合组的靶区覆盖指数高于单纯CT组,说明基于CTMRI融合图像的3D打印模板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定位和剂量分布上更准确[59]。可见,利用不同的成像特点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相同空间图像匹配融合,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疾病信息辅助诊疗。

3.2 挑战与未来总之,随着3D打印机和打印材料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医学图像经三维建模后转化为实体模型,各大厂家不断将3D打印软件融入影像设备中,患者逐渐实现了个体化诊疗的可能。在政策方面,国家药监局在2019年发布《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试行)》,在2020-01-01施行,推进了对3D打印行业的规范要求。

3D打印模型当前较多应用于手术前规划与模拟、术中导航、医学教育等,但针对目前的技术,还是有其局限性:①打印模型的精度还有待提升,大多数模型的不准确是在成像和图像处理过程引入的,因此如何提高机器成像分辨率、规范成像手段、发展新型序列、提高图像后处理的精度、图像配准融合技术以及自动分割技术等是提高图像精度所要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高精度医学3D打印的发展方向[5,60-61];②打印过程有待简化,当前建模文件转换为STL格式的文件步骤繁琐,常常需要专业打印机完成;③各个成像方式有各自特点,而多模态图像融合效率低,发展未成熟。就目前来看,3D打印和医学影像作为医工结合应用,涵盖的各种技术都在不均匀发展中,如何平衡成像质量、成型精度、打印速度、患者安全及大众普及性等是应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当前有诸多挑战,但若能解决以上问题,积极支持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3D打印技术一定会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致谢:感谢黄文华老师、陈武标老师、杨洋师兄对该综述选题设计及后期修订给予的耐心指导。

作者贡献:文章主题拟定和设计黄文华、陈武标;文章资料收集杜雪婷;拟稿杜雪婷;文章的重要修订杨洋、杜雪婷;论文投稿前核准黄文华、陈武标、杨洋、杜雪婷。

经费支持:该文章接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B0)、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团队(SZSM)”的基金资助。

利益冲突:文章的全部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不存在利益冲突。

写作指南:该研究遵守《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报告规范》(PRISMA指南)。

文章查重:文章出版前已经过专业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进行3次查重。

文章外审:文章经小同行外审专家双盲外审,同行评议认为文章符合期刊发稿宗旨。

文章版权:文章出版前杂志已与全体作者授权人签署了版权相关协议。

开放获取声明:这是一篇开放获取文章,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条款,在合理引用的情况下,允许他人以非商业性目的基于原文内容编辑、调整和扩展,同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

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陆声,郭征,裴国献,等. 3D打印骨科手术导板技术标准专家共识[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1):6-9.

[2]陈亮,高大伟,吴宇峰,等. 基于三维逆向设计的U形经皮手术导航器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11):966-972.

[3]李冠,王金宝,陈欣桐,等. 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在脑动脉3D打印中的应用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9,44(10):1268-1271.

[4]高水超,田皞,喻建军,等. CT血管造影血管定位联合精细化三维打印指导复杂口腔癌切除与修复的效果[J]. 中华肿瘤杂志,2019,41(7):496-500.

[5]VAN EIJNATTEN M, VAN DIJK R, DOBBE J, et al. CT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s for bone used in medic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ed Eng Phys. 2018;51:6-16.

[6]URTULA AB, BARBOSA JM, CERAMES GB, et al. 3D-printed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A tool for patient education. J Prosth Dent. 2017;118(6):796-798.

[7]WANG Z, WAN L, SHAO Y,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s New Form of Forensic Evidence A Case Report. Am J Forens Med Pathol. 2019;40(1):61-64.

[8]吴颜延,古兆琦,潘周娴,等. 3D打印颅骨在颅底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与医学,2017,37(10):1486-1490.

[9]IZATT MT, THORPE PLPJ, THOMPSON RG, et al. The use of physical biomodelling in complex spinal surgery. Eur Spine J. 2007;16(9):1507-1518.

[10]严斌,孙永建,欧阳汉斌,等. 3D打印导航模块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精确植入的应用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35(2):156-159.

[11]XU N, WEI F, LIU X, et 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Using a Personalized 3D-Printed Vertebral Body in an Adolescent With Ewing Sarcoma. Spine. 2016;41(1):E50-E54.

[12]石磊,栗向东,李小康,等. 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脊柱重建中的初步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20,40(6):335-343.

[13]刘燕,刘帅. 多孔基质纳米结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新骨形成[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20,3(27):49-53.

[14]LARSON DB, MOLVIN LZ, WANG J, et al. Pediatric C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program. Pediatr Radiol. 2014;44 Suppl 3:5195-5124.

[15]JAHNKE P, LIMBERG FRP, GERBL A, et al. Radiopaque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A Method to Create Realistic CT Phantoms. Radiology. 2017;282(2):569-575.

[16]STEFAN P, PFANDLER M, LAZAROVICI M, et al. Three-dimensional-Printed Computed Tomography-based Bone Models for Spine Surgery Simulation. Simul Healthc. 2020;15(1):61-66.

[17]ANDERSON JR, THOMPSON WL, ALKATTAN AK,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of anatomically accurate, patient specific intracranial aneurysm models. J Neurointerv Surg. 2016;8(5):517-520.

[18]陈光忠,李鉴轶,秦琨,等.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25-28.

[19]金国良,王建莉,袁紫刚,等. 3D打印颅内动脉瘤模型及其临床应用[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7,16(1):75-77.

[20]WANG JL, YUAN ZG, QIAN GL, et al. 3D printing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based on intracrani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Medicine (Baltimore). 2018;97(24):e.

[21]王俊杰. 3D打印非共面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流程与QC的专家共识[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7,26(5):495-500.

[22]WANG P, SHEN LQ, ZHANG H, et al. Quality of life after I-125 seed implantation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hree-dimensionalprinted template guidanc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J Cancer Res Ther. 2018;14(7):1492-1496.

[23]JI Z, JIANG Y, GUO F, et al. Dosimetry verification of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for malignant tumors assisted by 3D printing individual templates and CT guidance. Appl Radiat Isot. 2017;124:68-74.

[24]SAITO S, YE X. Expert consensus workshop report: Guideline for threedimensional-printing template-assisted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I-125 seeds 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 brachytherapy. J Cancer Res ;13(4):605-606.

[25]WANG J, ZHANG F, GUO J, et al. Expert consensus workshop report:Guideline for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mplate-assisted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I-125 seeds 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 Cancer Res Ther. 2017;13(4):607-612.

[26]王皓,王俊杰,姜玉良,等. 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治疗盆腔复发直肠癌的剂量学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6, 96(47):3782-3786.

[27]LINDEGAARD JC, MADSEN ML, TRABERG A, et al. Individualised 3D printed vaginal template for MRI guided brachy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Radiother Oncol. 2016;118(1):173-175.

[28]JIANG Y, JI Z, GUO F, et al. Side effects of CT-guided implantation of I-125 seeds for recurrent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head and neck assisted by 3D printing non co-planar template. Radiat Oncol. 2018;13(1):18.

[29]JI Z, SUN HT, MM, JIANG YL,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for CT-guided I-125 seed implantation assisted by 3D printing coplanar and noncoplanar template in peripheral lung cancer. J Contemp ;11(2):169-173.

[30]YU AS, FOWLER TL, DUBROWSKI P. A novel-integrated quality assurance phantom for radiographic and nonradiographic radiotherapy localization and positioning systems. Med Phys. 2018;45(7):2857-2863.

[31]KAMOMAE T, SHIMIZU H, NAKAYA T,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rintergenerated patient-specific phantom for artificial in vivo dosimetry in radiotherapy quality assurance. Eur J Med Phys. 2017;44:205-211.

[32]RIPLEY B, LEVIN D, KELIL T, et al. 3D Printing From MRI data: Harnessing Strengths and Minimizing Weaknesses.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7;45(3):635-645.

[33]FRIEBE M, SANCHEZ J, BALAKRISHNAN S, et al. In-room ultrasound fusion combined with fully compatible 3D-printed holding arm -rethinking interventional MRI. Med Dev Evid Res. 2018;11:77-85.

[34]ACAR T, KARAKAS AB, OZER MA, et al. Building Three-Dimensional Intracranial Aneurysm Models from 3D-TOF MRA: a Validation Study. J Digital Imaging. 2019;32(6):963-970.

[35]GURSON SC. Advances in fetal echocardiography: myocardial deformation analysis, cardiac MRI and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Curr Opin Cardiol. 2019;34(1):35-40.

[36]李世俊,王懿,吕艳伟,等. 3D打印技术在儿童脑部MRI 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6(5):388-390.

[37]JOO I, KIM JH, PARK SJ, et al. Personalized 3D-Printed Transparent Liver Model Using the Hepatobiliary Phase MRI Usefulness in the Lesion-by-Lesion Imaging-Pathologic Matching of Focal Liver Lesions-Preliminary Results. Invest Radiol. 2019;54(3):138-145.

[38]KO B, KIM N, SEO J, et al. Application of supine MRI-based 3D printing breast surgical guide for precision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Cancer Rese. 2019.

[39]BARTH RJ JR., KRISHNASWAMY V, PAULSEN KD, et al. A Patient-Specific 3D-Printed Form Accurately Transfers Supine MRI-Derived Tumor Localization Information to Guide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Ann Surg Oncol. 2017;24(10):2950-2956.

[40]BEHZADNEZHAD B, COLLICK BD, BEHDAD N, et al.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3D-printed materials for anatomy specific 3D-printed MRI coils. J Magn Reson. 2018;289:113-121.

[41]COX BL, LUDWIG KD, ADAMSON EB, et al. An open source, 3D printed preclinical MRI phantom for repeated measures of contrast agents and reference standards. Biomed Phys Eng Express. 2018;4(2):0.

[42]STENROOS P, PAASonEN J, SALO RA, et al. Awake Rat Brai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ing Standard Radio Frequency Coils and a 3D Printed Restraint Kit. Frontn Neurosci. 2018;12:548.

[43]MILLER JL, AHN ES, GARCIA JR, et al. Ultrasound-based 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medical model for multispecialty team surgical rehearsal prior to fetoscopic myelomeningocele repair.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8;51(6):836-836.

[44]NICOT R, COULY G, FERRI J,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haptic model from a prenatal surface-rendered oropalatal sonographic view: a new tool in the surgical planning of cleft lip/palate.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8;47(1):44-47.

[45]邱旭,吕滨,徐楠,等. 应用3D打印技术及超声引导介入技术治疗多发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16):1214-1217.

[46]宋宏宁,周青,邓倾,等. 基于三维经食管超声的3D打印模型指导左心耳封堵的可行性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4):294-299.

[47]LOKE YH, HARAHSHEH AS, KRIEGER A, et al. Usage of 3D models of tetralogy of Fallot for medical education: impact on learning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BMC Med Educ. 2017.

[48]TRAN-GIA J, SCHLOGL S, LASSMANN M.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Kidney Phantoms for Internal Radiation Dosimetry Us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J Nucl Med. 2016;57(12):1998-2005.

[49]CERVINO L, SOULTAN D, CORNELL M, et al. A novel 3D-printed phantom insert for 4D PET/CT imaging and 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radiotherapy. Med Phys. 2017;44(10):5467-5474.

[50]何超,杜建革,刘振龙,等.低剂量螺旋CT扫描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技术在肺结节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0,36(6):973-976.

[51]JOEMAI RMS, GELEIJNS J. 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similarity in CT using 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n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 phantom study with 3D printed lung vessels. Br J Radiol. 2017;90(1079):.

[52]王萌萌,赵英红,孙存杰,等.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辅助应用[J]. 实用放射性杂志,2018,34(5):798-800.

[53]李鉴轶,孔祥雪,王张林,等. CT与3D-DSA数据源在颅内动静脉畸形3D打印中的初步应用[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2):78-81.

[54]NOWAK LJ, PAWLOWSKA E. Technical Note: an algorithm and software for conversion of radiotherapy contour-sequence data to ready-to-print 3D structures. Med Phys. 2019;46(4):1829-1832.

[55]ELEY KA, WATT-SMITH SR, GOLDING SJ. “Black Bone” MRI: a novel imaging technique for 3D printing. 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17;46(3):.

[56]李腾,徐琼,黄俊,等. 兼容核磁共振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8,32(5):446-449.

[57]齐鑫,杨智,李冬果,等. 基于超分辨率重构技术的医学超声波图像增强方法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9,38(1):59-62.

[58]GOSNELL J, PIETILA T, SAMUEL BP, et al. Integr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for Hybrid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J Digit ; 29(6):665-669.

[59]BU S, WANG H, WANG C, et al. Dosimetry verification of 3D-printed individual template based on CT-MRI fusion for radioactive I-125 seed implantation in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s. J Contemp Brachytherapy. 2019;11(3):235-242.

[60]PLAVITU A, POGARASTEANU ME, MOGA M, et al. MRI versus CT as Image Data Source for 3D Printing Bone. Revista De Chimie. 2018;69(10):2881-2884.

[61]闫志文,李硕峰,李傲,等. 3D生物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5(1):197-201.


文章来源:实用医学影像 网址: http://syyxyx.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2221.shtml


上一篇: 微课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 中国文学论文_1928—1948:“民族魂”与鲁迅影像的生成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